0%

The Art of War

《孙子兵法》又称《孙武兵法》、《吴孙子兵法》、《孙子兵书》、《孙武兵书》等,英文名为《The Art of War》,是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,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,是世界三大兵书之一(另外两部是:《战争论》(克劳塞维茨) ,《五轮书》(宫本武藏) )其内容博大精深,思想精邃富赡,逻辑缜密严谨。作者为春秋末年的齐国人孙武(字长卿)。

华杉讲透《孙子兵法》(修订版)

目录

第一章 计篇第一

《孙子兵法》的价值观
孙子的敬畏心
孙子的优劣势分析法:“五事七计”之五事
上下同欲者胜
天时,就是军事气象学
行军必是无人之境,交火必是有利地形
心里装着对方的利益,并让对方知道 /
为将者的大半工作,是制定军法 /
所谓“道”,就是软实力
“五事七计”,而后知胜负。知胜负,而后举兵决战
正道与诡道
不能等待,是巨大的性格缺陷
一战而定是真名将
计策都很简单,就那几个,关键是戏怎么演
成败无定,领导者要自己负决策责任
踢球每一步都有假动作,但那不是赢球的本质
成大事者有三戒,戒贪是第一
不能胜利,就要能等待
忘了本谋,是每个人常犯的毛病
示弱不是羞耻,争什么不要争气,特别是不要争一时之气
疲劳战
我们为什么会中“离间计”?
要保持紧张,不可懈怠
事以密成,语以泄败
三十六计技术含量很低,但一听就让人兴奋;
“五事七计”技 术含量很高,但一听就让人打瞌睡
附录:《计篇》全文

第二章 作战第二
打仗不是打兵马,是打钱粮
汉武大帝,一世英名,毁于军费
“拙速”,就是准备要慢、动手要快
利害关系:先考虑避害,再考虑趋利
把战争成本降低,就能提高胜算
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贵,不知柴米油盐贵者不可当家
激怒与利诱,让士兵变成亡命徒
要看清楚谁第一个登上城墙
附录:《作战篇》全文

第三章 谋攻第三
谋攻,最好是不用攻,不攻而下
上兵伐谋,就是要破坏敌方的计谋
不能因为你的队友是猪,你就跟着做猪
不是胜了敌人你就赢了,关键是你自己变强了还是变弱了
以失败为假设前提来思考,是兵法智慧的根本
“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”
分兵作战法
认输的智慧
皇上可以不懂军事,将军不能不懂政治
千难万难,判断最难
你能带多少兵,就是你有多强的管理能力
不站在老板立场的员工没前途,没有员工思维的老板做不大
真正认识“以防万一”
老板要适当放弃自己的判断,部下要尽可能允许老板越界
知己知彼的问题往往不在于不知彼, 而在于不知己
附录:《谋攻篇》全文

第四章 军形第四
赢了再打
成功必有大量的、充分的、长期的积累,便能活在他人想象之外
真的智将,他的功劳,常常只有他自己知道
《孙子兵法》的核心:先胜后战
永远的基本面
附录:《军形篇》全文

第五章 兵势第五
组织架构与指挥系统,是永远的课题
“以正合,以奇胜”:孙子兵法被人误读最多的一句话
仗是怎么打的?从正兵奇兵去看,好多仗怎么打就看懂了
用足球赛来理解正奇之用,控球的就是正兵, 跑位的就是奇兵
把动作搞简单了再动手,动手就那一下子
勇还是怯,不是人的问题,是势的问题
择人任势,任三个势:气势、地势、因势
附录:《兵势篇》全文

第六章 虚实第六
敌人有虚实,我也有虚实
为自己创造主场
不要激动。兵法都会,但是一激动就忘了
不要“走自己的路,让别人说去吧”,要“走自己的路,别人想不到,
也不让别人知道”
虚实的极 致,神出鬼没,不仅掌握自己的命运,而且掌握敌人的命运
撤退和追击都是大战术
单次成败都有偶然因素,而终身成就是用成功消化失败
以多击少,不是兵力问题,而是虚实问题
何时、何地开战,我来给敌人选
知己知彼的战术要点
学我者生,像我者死
胜败往往是不对等的,胜利不过是得些战利品,失败却可能输掉人生
附录:《虚实篇》全文

第七章 军争第七
兵法的设想都是完美的,只是一上了战场,兵法全忘了
走弯路是走路的一部分,花冤枉钱是花钱的一部分,都必不可少
行军是战斗的一部分,宿营是战斗的一部分
“要知道地形”这句话背后是无数细节,无数人的努力、 智慧,和无数人的生命
“兵以诈立”,是踢足球的假动作,不是兵法根本,更不是价值观
风林火山,武田信玄的“孙子兵法”
军队的抢劫之道:组织的“非正式福利”
军队之成为军队,在于指挥系统
气势决胜。要有守气的意识,要有养气的办法
领导内心强大,团队气势如虹
战以力久,以气胜
治自己的心,是一切的根本
要有政策、战略、大战术,也要有基础战术工具箱
兵法不能把所有情况都写全,所以害死人!
用自己作饵,对手才会咬钩
长平之战的分析:我们自己就 常常是赵括,也常常是赵王
猛将,就是对方猛的时候就躲起来。等对方没力气了,我就猛 了
为什么很多人读书都白读了?因为不是学习型读书,是纠错型读书
治气,就是衡量意志力,较量意志力
附录:《军争篇》全文

第八章 九变第八
进步,就是不断地发现自己不会
宁肯找死,不可等死,陷入死地,要坚决奋战
决策心理学:任何决策的背后,都是决策者的“个人需求”
不战,是战斗的重要组成部分
造反兵法的关键是快
万事都有代价
“君命有所不受”这句兵法主要是说给国君听的,不是说给将领听的
利害哲学:要能利中见害,要能害中见利
害人兵法,教你不要被人害
居安思危,在治思乱,戒之于无形,防之于未然
领导者的五个性格缺陷最危险
性格即命运
附录:《九变篇》全文

第九章 行军第九
侥幸是决策者最可怕的心态
水战兵法,也是陆战兵法
宋襄公东施效颦,是荒唐,不是仁义
学习兵法的痛苦是对方也懂兵法,学习博弈论的痛苦是对方不懂博弈论
盐碱沼泽地和平原地带的用兵之法
孙子给驴友的救命兵法
六种危险地形
三十二种敌情观察法(一)
三十二种敌情观察法(二)
三十二种敌情观察法(三)
打仗靠自己的子弟兵,别指望“友军”
相互驯养,是人与人之间关系最深刻的本质
附录:《行军篇》全文

第十章 地形第十
六种地形的用兵之道(一):先占有利地形
六种地形的用兵之道(二):真英雄都懂得等待
六种地形的用兵之道(三):“必败的判断”比“必胜的信心”更重要
六败(一):败,都是败给自己,都是主帅的责任
六败(二):选锋之道
孙子的职业道德观:进不求名,退不避罪
爱兵如子,真爱不易!将不容易,兵,更不容易!
上级要比敌人更可怕
李世民的知己知彼观:没本事知道别人,一定要知道自己
附录:《地形篇》全文

第十一章 九地第十一
九种地势的作战方法(一):治气、选锋和分战法
九种地势的作战方法(二):力量的关键是意志力
九种地势的作战方法(三):与第三方结盟
正兵诱敌,奇兵伏击
九种地势的作战方法(四):险恶地形迅速通过
九种地势的作战方法(五):突围要靠奇谋
“置之死地而后生”,是九死一生
临战指挥的艺术,首要是扰乱敌人
养兵千日,用兵一时
把所有人绑上战车,谁也下不来
作为领导者,不是风风火火、忙忙碌碌,而应该镇静平和、不紧不慢
成功是靠日拱一卒
进入敌境后就要万众一心
只问自己学到什么,不要纠结字面原意
王霸之道,打铁关键是自身硬
不疑不惧,才能胜利
置之死地而后生,谁真敢干?
忠言逆耳利于行,百依百顺有奸心
附录:《九地篇》全文

第十二章 火攻第十二
火攻的对象
火攻,就是给敌人做艾灸
火攻的五种变化
打得赢,关键还要赢得起
附录:《火攻篇》全文

第十三章 用间第十三
给别人钱,不是给对方定价,是给自己定价
五种间谍的使用方法(1、2、3):所有疑心,都是怀疑自己
五种间谍的使用方法(4、5):生间和死间
陈平这样的人有什么本事呢?就是有分猪肉的本事
要重视大人物身边地位低的人,这些人最能帮你办大事
五种间谍,反间是关键
“先胜后战”的关键是不胜不战
附录:《用间篇》全文
后记 最后总结:《孙子兵法》的九条思想精要

从兵法到心法

版权归作者所有,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。
作者:CKLG(来自豆瓣)
来源:https://book.douban.com/review/7504231/

一卷食完,齿颊留香。

中国古典兵书战策我也算是读过几本,较早些时候迷恋于阵法,《风后握奇经》中的风后阵法、《诸葛亮集》的八阵图都曾让我心慕不已,而后接触奇门遁甲,奇门与太乙、六壬并称“三式”,奇门创始之初便为军事而设,主要用来行军布阵、调兵遣将,然而撒豆成兵、五行遁术终究太过玄虚,我也未得入其门。

后来有幸得见《中国兵书集成》,洋洋50厚册影印本,汇集了历代最具代表性的兵学典籍,看得多了也就摸到了规律,大多数兵书都有个套路,前面讲兵学理论,后面附上几段或长或短的案例(最奇特的大概要数揭暄的《兵法百言》及魏叔子的《兵谋》《兵法》),案例多半出自于正史中的记述,前面的理论内容或是原文照搬,或是改头换面,而论其精髓,则无不与《孙子兵法》相契合。

前一段时间我读到了这本《华杉讲透孙子兵法》,此书用的底本为《十一家注孙子》,是《孙子兵法》的经典注本,《十一家注》我也曾读过,但是印象不深刻,现在看来,书中很多地方我当初读的不够细致也不够透彻。华杉在《讲透》中一句一句的阐述兵法的含义及应用,梳理被那些大众误读已久的语句,俾善于读,其功甚伟。

书中精彩的闪光点随处可见,在这里我就不赘述了。本书的成功,一方面得益于作者对古籍的梳理和阐释,用白话解读成现代的意义,让古籍中深邃的句子变得清晰可人;另一方面,作者从小至今来在经史古籍与西方哲学中的浸淫,形成了许多独特的观点,其中既有长久以来对兵学理念的深入思考的心得体会,又包含了作者在商业实战中刀光剑影的宝贵的经验总结。对于后者,我的兴趣更多一些,在本书中,作者对某些内容甚至一再重复,可以说是作者读书和做事的心法所在:

1.读书不可有胜心

作者是从《十一家注孙子》各家的注解讲到这个问题的,历史上这十一家在注解时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做注,当他们觉得前人说的有问题的地方,有时就会夹带私货的加以攻击,比如大诗人杜牧的注中,“我想他不太关心《孙子兵法》对自己有什么用,而是关心自己的文章,如果和前人注得一样,就没什么意思了”。作者说“为什么很多人读书白读了?因为不是学习型读书,是纠错型读书。读书之病,在于有胜心。读书要有收获,关键在于有正确的读书观。”

这种心态在生活中极为常见,在我们读书、讨论的时候都会有类似情况情况,可以称之为“胜心”,即不是专注于我学到了什么,而是想胜过别人。别人讲的已经很好了,但我偏不服气,要想方设法的另立一说以压倒他,或者吹毛求疵,在他的话中挑毛病找漏洞,总之就是要让他站不住脚,显得我才是最有本事的。

曾国藩有一段话说的很好——“念天下之稍有才智者,必思有所表现以自旌异于人,好胜者此也,好名者此也。同当兵勇,则思于兵勇中翘然而出其类;同当将官,则思于将官中翘然而出其类;同为主帅,则思于众帅中翘然而出其类。虽才智有大小深浅不同,其不知足、不安分,则一也。能打破此一副庸俗共有之识见,而后可与言道。”

这种心态从外表看是因为面子,所谓的好胜、好名,内在原因则是不知足,不安分,心中没有定力,没有根基,不够厚重,心浮气躁,只要外面一起风,他就跟着风飘的漫天飞舞了。

要解决这种问题说来也很简单,无外乎反观自我,心向内求。不要关心谁对谁错,当然是非对错还是需要辨别的,文字训诂自有其价值,但是对于更多的人来说,应该关心的是自己学到了什么,将其放到自身上去体会,放到实际事上去琢磨,这才是真正的读书。在纠错上下工夫,追求胜利别人的快乐,自认为是在做学问,对于自身的提高来说,终究不是一条正路。

推而广之,在很多发生争执、争吵以后无法获得实际利益,即使赢了也只是为了意气之争的时候,不如适当的忍耐。这也符合《孙子兵法》的“善战者,先为不可胜,以待敌之可胜”,“善战者先胜而后战”,胜算已经具备了才开始打,否则就不要打。

比如很多人开车时看到别的车超车、并线不规范,或者看到别人的车在前面红灯转绿后没有及时加速,就生气的不行,乃至狂按喇叭,恶语相向。又比如在“北京摔死女童案”中,抛开凶手的野蛮与残暴,站在女童母亲的角度上,如果再遇到类似事件该如何处理,才能将损失降到最低,当发现对方并非讲理之人,再争下去没有胜算的情况下,是应该据理力争,还是及时回避,甚至适当服软让对方得到心理上的满足,我想女童母亲会选择后者。

2.将自己代入失败一方

作者还喜欢“把自己代入进去,假如我是他,我怎么做?而且我们读书,跟看电影一样,自然就把自己代入胜利的一方。要再反过来,把自己代入失败的―方,假如我是他,我怎么办?”

也就不要仅仅看到正面取得成功的人物的英雄神武的事迹,还应该看到失败者是如何失败的,在整个过程中是否存在转机,哪里是决定失败的关键因素,如果你是失败一方该如何挽救败局等等。

而成功者也并不总像所表现出来的那么英雄神武,很多时候成功的取得存在着侥幸和运气的成分,失败者身上也并非是一无是处、毫无可取的地方。兵法中举过很多类似的例子,经常是失败方在失败之前,其谋士已经想到了克敌的方案,但是主公或大将却不采纳这些方案,从而埋下了失败的诱因。如果这些关键条件改变,克敌方案被采纳,则两方的结局很有可能会发生反转。

作为学习者,我们要善于从正反两个方面获得经验和教训,如果只能从正面看到好处,而忽略了反面的意义,则相当于读书只获得了50%的收益,另一半被白白浪费掉了。

沃沦•巴菲特的黄金搭档查理•芒格喜欢提一个农夫的例子,农夫说:“告诉我死在哪儿,我就不去那里了”。 如果可以知道引起失败的原因,采取措施避开这些因素,就能有效的防止失败的发生,这种方法类似于数学上的反证法,是从逆向角度来思考问题。芒格本身非常喜欢从反面、止损的角度来考虑各种问题,他认为光有正面思考是不足的,必须找到那些反对的证据来不断挑战已有的理念和观点,对其进行修正和完善。

3.大道至简

以前读兵法的时候,我更喜欢那些偏于新奇诡异的内容,比如《孙子兵法》中的“尘高而锐者,车来也;卑而广者,徒来也;散而条达者,樵采也;少而往来者,营军也”,又或是某些讲望气的古书中所描述的内容——攻城时城池上方出现什么云气表示城不可以攻,出现什么气表示全城会投降等等,觉得这些内容有点像算命师的断语,遇到了类似的情况就可以一语中的,灵验的很。

后来慢慢的我感觉到,实战中遇到的情况千奇百怪、千变万化,事态之复杂、种类之繁多也远非几十上百条断语可以涵盖的,真正要立于不败之地,就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,运用逻辑,运用数字,分析敌我的优劣,分析各种方案的利弊,而其中所用的往往是简单易行的几条原则而已,所谓“大道至简”说的就是这个意思。惟其至简,才能没有限制条件的适用于各种各样的情况,而没有失效的危险。

曾经在网上看到过一个学拳的故事,作者年少时学习形意拳,师傅一开头就告诉他,不要硬用力,把手脚轻轻松松自然地放出去,按正确要领用心反复练习就行了。他看着外边生龙活虎、噼啪有声正在练长拳的同龄人,心中非常羡慕。他心里想,师傅肯定是在撒谎,不想交给他真东西。他觉得照这样练拳,一辈子也打不了人。而后三十年过去了,他回过头来想师傅当年的话,才明白,师傅当时说的句句是武术的真口诀,教的都是真东西。可惜的是,他没有完全按照师傅说的去练习。

读过华杉这本书以后,我更确信了“大道至简”这一观点是正确的。如果把《孙子兵法》浓缩成一句话,我想大概会是“赢了再打,不赢不打”, 如果能避开那些没有胜算的战斗,总体成功率已经提高了很大一块了。至于怎么判断胜利与否,具体该怎么打,属于细节问题,可以慢慢讨论,但是并非首要的原则。

常看到有些人,今日探奇书秘笈,明日访名师高人,我觉得不如安下心来,老老实实去多翻几遍大家公认的经典著作,研究一下该领域宗师级人物的思想发展和成长经历,就会发现他们所用的也不超过那些基本的原则和方法,只是在运用方面更为出神入化,这其中关乎天赋,但是和一拳一拳的日积月累的练习是密不可分的。

最后想说一下读过此书后的进阶书目:

《孙子集成》&《中国兵书集成》:如果是想深入了解中国历代兵法兵书的发展过程和演变历史,可以参考这两套书,两套集成丛书均为影印本,好多没有标点符号,需要自己断句,对古文有一定要求,但是字大行疏看着不累眼,且在断句过程中乐趣无穷。

《中国军事通史》&《中国历代战争史》:近现代学者编辑而成,前者为大陆出版,后者则出自台湾学者之手。个人认为后者的逻辑更清晰,可读性更强一些,前者在资料上更为丰富。

《罗马人的故事》:洋洋15册的大书,其中军事方面最精彩的当属汉尼拔和凯撒带兵的几册。

《林副主席论战术思想与战斗作风》:林彪深得《孙子兵法》精髓,并创造了一套独特的战术,本书为林帅几次讲话的合集,语言通俗易懂,非常接地气,甚至好多地方让人感到啰嗦。我觉得JT叔叔的两句话非常能说明这个问题——“如果你没有这类问题的话,真的算是我在啰嗦;可是如果你有这个问题的话,我讲一百遍都不算多。”

牛逼闪闪,充满智慧

Ps.意料之外的是,我在豆瓣搜这本书,真的是第一次看到豆瓣上评分9.0的书,意料之中的是,我自己也是给这本书一万个赞。

华杉绝对是个大牛。高手中的高手。这样的人,在现实生活中,不牛逼都难。

书摘:

1.孙子兵法的价值观

孙子兵法的计,不是用计,是计算的计,是讲计算,不是讲计谋。

真正的战略,真正的胜战,看上去往往平淡无奇,是没有故事的。

所谓“善战者,无智名,无勇功”,就是看似平淡无奇,无故事,这也是我们学习孙子兵法,重点学的,于外行看上去,一点热闹也没有的地方,看到内行的大门道,学到内行的真本事。

2.孙子兵法从出发点上就轻视可歌可泣的战斗故事,而追求兵不血刃,未战先胜,不战而胜。

3.不能等待,是巨大的性格缺陷。

要懂得等待是战斗的一部分,而且是非常重要的部分。

4.兵家的思想,讲究一战而定。战争不是打过来打过去,而是积蓄力量,等待时机,一战而定。

做任何事都是这个道理,不该动作时什么也不做,做一次就解决问题。多少事,都误在频频动作。为什么频频动作,无非是一种焦虑情绪。

小心你的焦虑性动作,那是最能毁你的。

真正最重要的工作有两项:一是准备,二是等待。

准备是自己的事,积蓄实力,操练兵马,鼓舞士气。等待,是等待敌人犯错,等待时机出现。敌人如果不犯错,我们就很难赢。兵法的诡道,多方以误,就是想方设法引诱对方失误。

5,点球门前,前锋和守门员都可以做假动作。真真假假,到底谁能赢呢?

那前锋和守门员平时都在训练什么?练假动作?当然不是,一练体能,二练技术,三练战术配合,这才是战斗的本质。

史册上记载韩信能打仗,都是奇谋,而本质上,大将就像总经理,运营管理才是本质。韩信带兵,多多益善,这才是韩信的真本事。

计策就那两下子,双方都读过兵书,每次打桩都必须用那些计策。比如我要打哪儿,你晓得我可能会骗你,你也晓得我可能要让你误以为我要骗你,其实我没骗你。我真打那。

那又如何?

踢球每一步都有假动作,但那不是赢球的本质。

  1. 关羽是典型的百战百胜,一败则亡。真正的善战者,无智名,无勇功。因为善战者不打那么多丈,只打容易的丈,不打跌宕起伏的丈,没有那么多可歌可泣的故事,故事都是讲给老百姓听的。

7.忘了本谋,这是我们每个人常犯的毛病,不仅仅是因为愤怒,任何的干扰都会令我们越来越远离本质的目的。而自己完全意识不到,追求枝节,而忘了本质。

不忘初心,方得始终。

8.兵法都很简单,难的是判断。所以毛泽东说,一上战场,兵法全忘了。随时有紧急状况要你处理决策,哪顾得上兵法。

怎么办,就要胸中有全局,是你调动敌人,不是别人调动你。

对自己,立于不败之地,保护好自己,不轻易出战。

对敌人,就像李世民说得,观古今兵法,就一句话,多方以误之。想方设法引他失误。

大家读的都是同一本兵书,都会背,为啥差距那么大?原因就在于判断。你判断不了现在发生的是什么情况,是判断不了敌情吗?表面上是敌情,本质上是对自己没判断。你只要对自己判断清楚了,任他什么敌情,你自然知道该怎么办。

9.事以密成,语以泄败。

阴谋诡计要成功,最重要是不能让人知道。残酷的斗争,保密工作是第一位的。

10.36计技术含量很低,但让人兴奋。五事七计技术含量很高,但一听就让人打瞌睡。

我们经营也一样,你就踏踏实实把产品,把服务做好了,别想着有什么“招”。实际上,奇谋轨道很容易,就那么几招,其实技术含量很低,主要在于演戏要演得像而已。但是五事七计技术含量就太高了,全是真功夫,是人格,是智慧,是汗水,是时间,是积累。所以人们爱听三十六计,不爱听五事七计。

11.古今名将,都有一个共同点,就是舍得给大家分钱。最典型的就是抢得敌人或民间财物,全部分给兄弟们,自己分文不取。我只要皇上赏赐的,抢来的都归你们。因为它自己不参与分,觉得分得不公平的人也没话说,所以大家都愿意和他打仗,他的胜仗就多,升官就快了。

12.以失败为假设为前提来思考,是兵法智慧的根本。

孙子的思想,是做任何事之前,一是先考虑风险,二是考虑代价,第三才是考虑利益。

有两样东西最能驱使人犯错,利益诱惑和焦虑。

人一焦虑就想有动作。

我们一般是以成功为假设的,怎么把他干成。

孙子是以失败,首先假定这事会失败,其思考,分析,谋划都是围绕如何避免失败,减少代价,处于不败之地。然后用计,等待,等待一战而定。

13.真正认识“以防万一”

绝大部分的准备,都是“白准备”,因为准备本来就是“不防一万,只防万一”的,所以每一次有效准备背后,都有9999“白准备”

左史并非料事如神,它只是按操作规程,做好准备。吴军如果不来,士兵怨声载道,这事就过去了。不会写进史书里面,我们也不知道。吴军来了,他就名垂千史了,两千年后我们还能知道这事。可见这样的事实很少发生的。

以虞待不虞者胜,就是,机会属于有准备的人。人生就是不断地埋下伏笔,机会来的时候,你都准备好了。

作战就那么一下子,我们99%的工作,都是准备工作。这个道理太深了,人们容易看到的是战利品的多少得失,时间,资源的分配,总是向收割倾斜,不是向准备倾斜。

只问耕耘,不问收获。我看到有的企业家,把收获的工作交给经理人。因为今天的收获都是他三年前耕耘下的,它把他的精力,关注点投入新的耕耘,为未来做准备。

14.对于大将来说,战场瞬息万变,当然不能事事请示皇上,对于皇上来说,内政外交,敌国,叛军,他的压力比大将还大,而最大的筹码都交给你了,他能不派监军已经不错了,你要他不问不管,他一定得焦虑症。

兵者,国之大事,死生之地,存亡之道,不可不察也。国君处在生死存亡之中,你不能要求他不发表意见,不干涉行动,因为他时时刻刻在做判断。

对于大将来说,不要把君王伸过来的手挡回去,让他随时可以插手,对他不设防,感觉你是透明的。这样关键时期,你非要自作主张坚持,你的坚持会更有说服力。

15.真的智将,他的功劳,常常只有他自己知道。

没发生的,没显现出来的,你能洞察到的,那才是本事。

我们评论一件事,总是说,看结果。但今天的结果来自于昨天的决策,而且对结果的认识和解释,每个人还不一样。我们要讨论的,永远是对未来的判断,这一步下去,未来会怎样,那每个人看法差距就大了。

我们特别要警惕那种,战胜而天下曰善的精彩案例,自以为可以复制,结果你一上手却复制不了。

真正善于作战的人,都是战胜了容易战胜,甚至是已经失败了的敌人。看见敌人已经败了,他才开打!

所以真正善战的都不是“名将”,名将是把不可能打赢的仗打赢了,所以一战成名。

大智不彰,大功不扬,见微胜易,何勇何智。

16.孙子兵法的核心:先胜后战。

胜兵先胜而后求战,败兵先战而后求胜。

弱者怎么能有压倒性优势,就是形成局部优势,所谓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。创业者怎么能立于不败之地,手艺资源积累充足了再创业就立于不败之地,啥都没弄明白就冲上去创业,那就只有看能不能中彩成为“名将”了。

比如你大学毕业,进入一个行业,扎扎实实努力学习努力干,十五年后,你就是大高手了。这时候你就立于传说中的不败之地,拥有高手的自由,想加薪找老板,想跳槽一大堆人等着,像创业你也有资源。这就是胜中求战。

但谁愿意等这么久?创业吧!年轻人创业,哪行你也不懂也不熟,那就选一个看上去很美的项目开始吧。这就使战中求胜。

他在一个行业扎根十几年,然后有所成。这没有故事性。北大学生卖猪肉,这才能上头条。

别学新闻里的人,那都是小概率事件,要学你身边的人,那才是世界的真相。

17.气势是什么?首先是你内心强大,然后别人也认为你强大。

气势不是虚的,是实力积累出来的。每一个成功人士,都能体会自己气势的变化,越成功,社会越认可你,你气势越大,做事越顺。

18, 要想办法让自己打主场,对方打客场。

19.每个人读书,都是读到了自己,读到自己能对应上的。对不上的,你根本不知道,而且不知道自己不知道。

读书是观照自己,我们对应自己的工作学习,放事上捉摸,自己提高。不要想当然地带入胜利一方的角色和情绪,要注意反过来,把自己假设成失败的一方,多想想如何避免失败,才更能学到东西。

读书只问对自己有什么益,有什么用。

最后讲一个故事(作者的故事,不是我的) ,

我曾经介绍一个合作伙伴给我朋友,饭局完,他和我直接说,这家伙实力不行。我问,你怎么看出来的。

他说,凡是比我钱少的,我已接触就知道他有多少钱。因为我知道人在哪个阶段是什么状态,比我钱多得我不知道,必我少的没有我不知道的。

后面,我对照一下自己,发现有同样体会。钱比我少的,我谈生意一接触就知道他有多少钱,他哪句话真,哪句话假,我真的很清楚,因为他每说一件事,我都能对应上很多同样的事,知道是不是那么一回事。如果他经历比我多,境界比我高,那我就不知道了。

封底到底是个啥?

冲着这个封底把这本书读完了,也是朋友借给我的试读本。既是孙子兵法的原意解读,也蕴涵了华杉的思想。
就把这个牛逼的封底贴出来吧:

被误解最多的兵法原意:

1、是“以正和、以奇(jī)胜”,不是“以正和、以奇(qí)胜”。
这是由于多音字导致的最大误会。奇(jī),兵法原意是指的是多出的部分,即在以正兵与敌人交战的时候,永远要埋伏一支多出来的兵力,就是奇(qí)兵。奇兵能出其不意,在战斗中突然打乱敌人的部署,是致胜的关键。所以这句话的“奇”不是奇(qí)谋诡计,而是“分战法”的基本法则。

2、兵法的“计”也不是计谋的计,而是计算的“计”。
《孙子兵法》的第一个字就是“计”。“计”不是谋,不是出主意、想奇招;而是全面准确地计算敌我双方实力的差异。孙子从五事七算的角度,把战争之前需要计算的事项一一列出,从实力计算中判断战争胜负的可能性,由此算出这仗能不能打,不能打就要躲起来,不能有侥幸心理。

3、孙子从来不追求百战百胜,事实上孙子坚决地反对百战百胜。
兵法明确论证了百战百胜是一条必败之路。百战百胜意味着一百场战争的胜利都未能彻底解决敌人,徒徒消耗了敌我双方的人命和资源。而兵法原意不仅要保全己方的人命与资源,也要尽量保全敌人的资源(因为那是战后的胜利果实),从而追求一战而定。即通过一场全面胜利的决战,来彻底地解决战争。在这场决战机会到来之前,最好的策略是备战和等待。

3、知己知彼,百战不殆。
兵法原意强调“知己”,并把“知己”放到了“知彼”的前面,把自我审查看得比打探敌情更加重要。而人们总是想当然地忽略了“知己”的重要性,把自己的优势看得过大或者过小,看不到自己身上的危险,一味地在对手身上找获胜的机会。

4、孙子兵法并不教你以弱胜强,而是如何使自己强大
兵法讲解的是赢得战争的必然性,追求以多胜少,以强胜弱,这样的战争没有悬念,没有故事,没有传奇,所以孙子说“古之善战者,无智名,无勇功”。兵法追求的不是通过奇谋诡计以少胜多赢得千古声名,而是追求如何强大到十倍于敌人的力量,然后仅仅通过威慑,就“不战而屈人之兵”。

多说一句,这也是我看过的最牛逼的腰封,没有之一。

华杉自述:孙子兵法和互联网思维

为什么注《孙子兵法》?
  其实我原来想把《四书》注一遍,但是我估计我注《四书》,大家可能会觉得很奇怪,估计没人想看。为了让人买我写的《四书》,我就先写本《孙子兵法》。因为“华与华”本身是中国的一个智库机构,出一本《孙子兵法》的解读,是合情合理的。而这兵法一写呢,还真写出一些东西来了,我就讲这么三条体会。
  (1)赢了再打是《孙子兵法》思想的核心。
  咱们往往把《孙子兵法》和《三十六计》并列在写,有时候并列为一本书《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》。国内的研究《孙子兵法》的都是一些学者,有的学者说“兵者诡道也”,就是阴谋诡计,说兵法就是讲兵不厌诈,都是讲诈术,讲诡道的,实际上《孙子兵法》完全不是。《孙子兵法》的第一篇就是“计篇”,但是《孙子兵法》的“计”,不是三十六计的“计”,是计算的“计”,叫“五事七计”。“五事”即“道、天、地、将、法”,分别指政治、天时、地利、将帅素质、军事体制等五个方面。而“七计”是由“五事”演绎而来,是指从七个方面,比如从双方政治清明、将帅高明、天时地利、法纪严明、武器优良、士卒训练有素、赏罚公正来分析敌我双方的情况。整个就是比双方的国土的大小,人口的多少。因为国土、人口就决定了你的兵力,及其实力的对比。然后再比较双方的政治,主孰有道,两边的国君到底谁政治更好,谁更有领导力。然后两边的大将,你这边是什么将,你这边是什么将,是不是有能力?军令是不是整齐?这个“计”是一个什么呢?是一个SWOT分析,就是管理里面讲我们优势、劣势、机会、威胁。通过这个比较之后,来看有没有胜算,叫多算者胜,少算者败。
  六十分算以上算多算,打六十分,我六你四,那我就多算了。知胜负而后可以举兵,我算下来我有胜算我才能打,没胜算我不打。所以《孙子兵法》首先研究的不是战法,是不战之法。不是说不战而屈人之兵吗?其实整本书处处都在讲不战,所以兵法讲的是先胜而后战,胜兵先胜而后求战,败兵先战而后求胜,是胜中求战,和战中求胜的区别,我把它总结为四个字叫“赢了再打”。实际上我们今天做企业做任何事情都涉及到这个赢了再打,是胜中求战。我已经胜了,立于不败之地了,然后我去选择一个代价成本最小的战绩,就是一战而胜。如果我准备冲上去打,在打的过程当中再看什么时候能赢,那就完蛋了,几率小了,我们做企业都有体会。
  但是今天我们讲互联网思维一定程度上对这个有所颠覆。
  互联网思维讲失控,不能讲什么盈利模式,你得先弄,弄上去再说。你知道它的颠覆在哪里吗?我觉得有两个转变。《孙子兵法》基于两条,资源是自己的,资源是有限的。现在这个互联网时代由于有了VC、有了风投、有了PE,现在变成资源不是自己的,资源是无限的。资源又不是自己的,又是无限的,就可以战中求胜了,这是第一个,我觉得我也在体会,也在修正这个观念。第二,你看着是战中求胜,但是有一点是在胜中,是什么呢?虽然是没有盈利模式,但是一直在追求用户的增长和用户的满足,所以是用户思维和客户思维的变化,客户是给我买单的,用户是使用我的服务的,现在没有人买单没关系,只要有足够多的人使用这个服务,总能找到盈利模式,这就是互联网思维。
  所以我们在这里要讲到,很多时候用《孙子兵法》指导商战,他们也问我,说你写《孙子兵法》是不是来讲企业经营?我说不是,我就是讲《孙子兵法》。有人甚至能够体会到人生、经营、治国,但是我不会去生搬硬套。
  还有一点,所谓的商战和实际的战争有什么区别?
  商战是个伪命题,国家之间的战争是零和游戏,就是我跟你打,不是你赢就是我赢,不是我吃掉你就是你吃掉我。但是商战有个第三方,表面上我们之间在竞争,实际上根本就是为了得到顾客。所以很多企业家之间打仗是很无聊的,我们说泡妞的关键在于妞,不在于情敌。如果有一百个情敌,你能打赢一百架得到那个姑娘吗?我们都是争取那个姑娘,争取消费者。还有孟子讲射箭,你自己站着稳,像打高尔夫球一样,动作没问题球肯定又直又远,一下子正中靶心。你射箭没射中,你不能怪别人咳嗽,你得怪你自己。你不能怪说我没射中,你怎么射中了,甚至你想影响别人,不让别人射中。商业的竞争里面要获取的东西是无限的,是可以无限创造出市场的。战争是不能无限创造出土地。土地只有那些,你占多了我就肯定占得少。
  所以这个是讲《孙子兵法》的第一个体会。在这个思想的背后就是价值观的问题,我们读书、干事很多都是价值观的问题。价值观是什么?为什么大家都愿意“三十六计”,不愿意“五事七计”呢?因为很闷,要实实在在,靠积攒实力。“三十六计”感觉我出一招就能搞定,所以人都是贪巧求速,追新求异。想想有什么新思想,有什么新办法,怎么能一下子搞定呢?先想招,不去想最基本的先胜而后战的基本面的问题,所以学《孙子兵法》是要学整个基本面。
  (2)“以正合,以奇胜”,是《孙子兵法》被人误读最多的一句话。
  基本所有人都会讲“以正和,以奇胜”,我一次就得胜了,那个字不念qi,念ji,和奇袭有关,但本质不是奇袭。“以正合,以奇胜”是什么呢?就是打仗叫做“分战法”。所以打仗的一定要分兵,不管你有100万人还是有20个人,都必须要分兵,不能挤在一堆,不分就输,分才能赢。分兵就分成正兵和奇兵,为什么念ji呢?是数学上面偶数奇数的奇,又叫余奇,余就是多余的,奇兵就是预备队。什么叫“以正合,以奇胜”呢?就是正兵合战,在关键的时候投入预备队决胜,统帅在山岗上站着,看差不多,好,预备队上,这就叫“以正合,以奇胜”。你可能一正一奇,也可能一正两奇,这个是可以变化的。所以,正奇之间是没有界限的,是可以相互转换的。预备队上去了,但是我把那左翼的撤回来,上去的奇兵就变成正兵,撤回来的正兵变成奇兵了。所以你以“以正合,以奇胜”去看,好多仗你都看懂了。
  看一个战例,韩信背水一战。
  这个大家都知道,背水一战,置之死地而后生。把士兵放到背水一战的地方去,后面没有退路,拼死往前冲,就赢了,大家都是这么理解背水一战的。我们详细来看,背水一战不是这样的。当时赵国陈余大概有20万到30万兵在井陉口在那个地方囤着,韩信带了两三万兵,甚至不到两万。当时有一个叫广武君的人,给陈余献计,说你分三万兵给我,我去井陉口设埋伏,韩信一来我先放他过去,然后两边一堵,把他堵在井陉口(一条很长的山谷,就在河北石家庄),两头一堵,饿都把他们饿死了,十天之内就把韩信的人头提来见你。但是陈余不愿意分,说不用,韩信就那么两三万人,我们十个打一个,撵都把他们撵死了。
  韩信派出间谍暗中打探,得知敌人没有派伏兵来,就大摇大摆出来了。出来了之后他怎么来分兵呢?他分了一正两奇,第一支奇兵先埋伏,两千人先出去,藏在哪不知道。他带着剩下的人,说今天咱们早点开战,破了赵国咱们开早饭。大家想,主帅牛B吹的天大,什么时候开早饭都给你算好了,就是肯定赢呗。韩信带着部队出来,派了一万人,说你们去河边列阵。赵军看了大笑,一万人在河边,我们一冲过去不全把他们挤下去淹死了吗?就在阵地上面笑话他们。这一万人在列好阵之后,韩信自己带着兵马,大张旗鼓地举主帅的旗子耀武扬威地冲上去打了,这个时候韩信自己是正兵。投入战场的是正兵,还没打的预备的都是奇兵,记住这个原则就好了。你拿足球赛来看,足球赛永远都是一正十奇,带头的是正兵,剩下的十个全是奇兵,球在谁手谁是正兵。韩信这样冲上去自然打不过了,就对丢盔弃甲往河边跑,赵军他们一想为什么往河边跑呢?但主帅的旗子得到之后会得到很大的赏赐,所以我们说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,韩信是舍不得自己套不来狼,他把自己做饵。兵法里面还有一条叫“饵兵勿食”,对方明显是拿来做诱饵的兵你别吃,但是韩信把自己做诱饵的时候,顾不了那么多了,把他吃下去赏赐太大了,满地都是战利品的时候,赵军主营里面的兵看到了也要进来抢,抢到一个可以回去领赏了,所以主营都空了。韩信跟水边的一万人合兵一处,再打过来,现在是一正一奇,水边的奇兵已经参战了,变成正兵了,还有一支埋伏的奇兵还没出来。但合兵一处再杀回来,这样充其量一万多人,也打不过三十万人的。但由于赵军营里面的人已经空了,这个时候韩信两千人埋伏的奇兵,就冲进去夺了军营,夺了军营之后把赵军的旗子全拔掉,然后插上汉军的刘邦红旗,开始喊赵军败了,赵军败了。赵军回去一看营没了,也不知道里面只有两千人,就慌了,慌了之后兵就溃退一跑,韩信再杀过来就大获全胜了。
  所以你看整个战例之后,你就知道古代的仗是怎么打的,这一个正奇的转换就理解了。你看了故事才知道根本不是背水一战的事,如果两万人背水一战基本上就被人赵军全撵下去了,所以我们理解的背水一战实际上是一个误会。
  (3)“知己知彼,百战不殆”,人人都想去知彼,不知道主要问题是不知己。
  兵法里面有一点是“知己知彼,百战不殆”。知己知彼,百战不殆里面又是一个理解的误区,我们刚刚说“以正和,以奇胜”,在“奇”(ji)上面是理解的误区,因为贪巧求速,都想一招致敌,那是所谓花小钱办大事。知己知彼,百战不殆这里又有一个什么样的误区呢?就是都认为自己要知道别人。知己知彼嘛,知己我是知道的,我关键是不知道别人,所以都想知道别人。实际上我们最大的问题都在于不知道自己,而不在于是不知道别人。而且别人也没法知道,你要想知道别人的时候,他还制造一些假象来误导你,你得到一些假情报。你不下功夫知道自己,永远没有赢的机会,我把自己整明白了,我自己知道了,那就爱怎样怎样。我能够保护我自己,这个才是最重要的。
  以上我学兵法分享的三点体会。
  2015年4月我写的《华杉讲透孙子兵法》就能够出版了。

欢迎关注我的其它发布渠道